为深入了解国家能源开采的先进装备应用,实地学习石油开采关键工艺,8月6日,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石韵遗珍实践队赴辽河油田公司党校,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束滨霞采油站,赵奇峰工作室开展调研学习。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宁带领实践队深入了解国家能源大动脉。
在辽河油田党校,党校教师以“挑战极限,突破禁区”为主题,生动还原了辽河油田会战历程:从1975年高3井发现深层稠油油田,到老一辈石油人冒着零下20℃严寒开展蒸汽吞吐试验,再到攻克超稠油开发世界难题,一代代辽河石油人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铸就了“油稠人不愁”的精神丰碑。
在束滨霞采油站,站长董娟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全国劳动模范束滨霞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经验。作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束滨霞从一名普通采油女工成长为油井“华佗”,她凭借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先后摸索和创新了采油站管理“六法”。
随后,实践队深入采油作业区,观察抽油机运行与集输流程。董娟介绍,针对老油田“三高两低三多”难题,采油厂采用束滨霞提出的“一井一策”分类管理法,将油井按产量划分为A、B、C三类,通过“七个一碰泵操作法”等创新工艺,使稀油井检泵周期延长40%,单井年增原油5吨。
在赵奇峰工作室,工作人员向师生们介绍了工作室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成果。针对当前行业创新攻坚进入瓶颈期议题,工作人员结合辽河油田油品粘稠度过高等具体案例,生动分析了在生产实践中,针对具体难题精准发力、靶向创新,对突破瓶颈制约、激活发展动能具有关键推动作用。
本次调研不仅是一次专业认知的深化,更让学子们零距离体悟到石油人“严谨务实、精益求精” 的石油精神,深刻感受到欢喜岭采油厂“艰苦奋斗、创新奉献” 的使命担当。(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韵遗珍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