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科技大学长青青澜支教实践团的暑期支教活动已圆满结束。这支由多学院拔尖人才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与饱满的教育热情,为受援地区孩子们送去了知识的甘霖与成长的力量,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留下了深深的耕耘印记。
课程体系多元绽放,让学习成为快乐体验
自7月22日至8月4日,团队已累计授课360节,总时长达270小时,覆盖学生超120人。围绕“夯实基础、激发兴趣、启迪心灵”的理念,团队构建了涵盖文化、趣味、线上、特色四大类的35门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多元学习中收获成长。
文化课程中,数学课堂用《唐老鸭漫游数学奇境》动画与“数字炸弹”游戏点燃思维火花;语文课堂以“诗词飞花令”“创意写作”让经典文字焕发活力;英语课堂通过“单词接龙”解锁语言学习的趣味密码。
11门趣味课程则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窗口——科学课上的“水的过滤实验”揭开自然奥秘,艺术课的手势舞与流行音乐教学滋养审美,“跳绳挑战赛”在运动中培育合作精神,动画电影赏析则引导孩子们感受美好品质。
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联合13支社会实践队伍打造的18门线上课程,从北京文化传承、京剧科普到新能源赛车、建筑安全知识,从性教育引导到热能系精神传递,让乡村孩子透过屏幕触摸更广阔的世界。
而“时空信箱”中志愿者与孩子的笔友对话、“红色精神”课上河南本土红色文化的浸润,更让教育超越知识传递,直抵心灵深处。
多维行动赋能教育,让温暖跨越山海传递
在授课之外,团队以多元行动为支教注入深度与温度。宣传矩阵的搭建让教育故事走向更远:35篇公众号推文收获超3000次浏览,7大平台总曝光量突破7万次,2100余个点赞见证着外界对支教行动的认可;7条原创vlog记录课堂瞬间与孩子笑脸,3个原创IP及20余件原创书签、明信片等文创作品,成为支教记忆的温暖载体。
红色文化调研则让教育扎根历史土壤。队员们奔赴河南安阳、新乡、兰考等地,在红旗渠纪念馆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太行八路军抗战纪念馆聆听烽火岁月的英雄故事,在焦裕禄纪念馆体会“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为民情怀,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滋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暮色中的家访更显教育初心。在河南睢县,队员们兵分两路走访学生家庭:与林渺的爷爷奶奶促膝长谈,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随校长拜访退休老教师,倾听乡村教育的过往与期盼。这些走访不仅成为课程调整的依据,更让团队与当地建立起心与心的联结。
结语
“课堂上的争论与合作,科学实验的惊喜发现,红色故事会上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都是这段旅程最珍贵的馈赠。”支教团成员表示,半程以来,收获的不仅是教案上的笔迹与数据,更是孩子们的信任与眼神里的期待。接下来,团队将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前行,让每一堂课都扎根大地,让每一颗童心都能触碰远方的光亮——因为支教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与土地、与心灵的双向奔赴,注定在彼此生命中留下温暖而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