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陈兵寿:以木为纸,刻绘道县龙船非遗长卷

陈兵寿:以木为纸,刻绘道县龙船非遗长卷 陈兵寿师傅制作好的道县龙头 采访陈兵寿师傅 陈兵寿师傅在雕刻龙头 舟木春秋:从童声号子到非遗匠心的传承之路 道县龙…

陈兵寿:以木为纸,刻绘道县龙船非遗长卷

 

    陈兵寿师傅制作好的道县龙头

 

   采访陈兵寿师傅

 

  陈兵寿师傅在雕刻龙头

 

    舟木春秋:从童声号子到非遗匠心的传承之路

    道县龙船习俗源于舜帝时期,融合上古巫祭传统与中原端午习俗,形成 “北祭舜、南念屈” 的独特纪念体系,是长江流域文明交流的实物见证。不同造型、不同颜色的龙头形成了以村落为单位的可视化标识。道州龙船以舟楫为纸、以传统为墨,在桨声号子中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密码。

陈兵寿自幼便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长大,耳濡目染着龙船习俗的每一个细节。他的童年,是在龙舟竞渡的呐喊声中、在长辈们精心雕琢龙头的身影旁度过的。那时的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拥有47年道县龙船头雕刻经验的的老工匠,一位非遗传承人。11岁时,陈师傅便跟着舅舅打杂学习,这为他后来精湛的技艺奠定了基础。从扎实苦练基本功,到逐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传承者,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正如他自己所说:“干我们这个活儿的,没有热爱是坚持不下去的。”在陈师傅身上,一位非遗传承人坚守热爱的成长故事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赤诚守艺:以热爱为笔绘就非遗传承长卷

    谈及龙船头制作,陈师傅的眼中总是会闪烁别样的光芒。他对周边每个村、每个社区的龙头颜色、造型都了如指掌,真正做到了“见头识村”。道县龙头制作工序复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木材的挑选、出胚、粗模合成再到雕琢打磨、裱漆,不允许出现一丝纰漏,稍不留意,就会前功尽弃。而这项极其考验细心和耐力的工作,陈师傅一做就是47年。

    由于道县人口数量有限、龙船季节性特点过强,陈师傅只有在端午节、中秋节前后的两三个月时间里才会集中收到订单。每年这个时候,陈师傅都需要加班加点赶制龙头,工坊昏黄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三四点。而一年的其他时间,为了维持家庭日常开支和稳定的生活,陈师傅会选择接一些制作木窗、木花等的木工活儿。采访期间,他的妻子还骄傲地指着家里的瓷砖、电线等说,家里的装修都是他不忙的时候一个人完成的。就这样,陈师傅带着对龙船头的一腔赤诚,以副业养主业,和妻子把一双儿女抚养长大。

    血痕镌艺:锯齿割不断的龙舟匠心

    采访时,陈师傅的左手会时不时地轻捻,顺着望去,记者们这才发现他的左手大拇指短了一截。或许是察觉到记者们的目光,陈师傅洒脱从容地谈及了那场意外事故。“那天我正在用机器打磨船桨,但是船桨的把手太小了,一个没握住,飞速运转的锯齿就把我的手指铰断了。”意外发生的太快,陈师傅和他的家人们都始料未及,等赶到医院时已经来不及了。就这样,陈师傅的左手永远失去了一半拇指。“其实在恢复期间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伤会影响之后做龙头。好在恢复之后,一点儿都不耽误我干活。”说这句话时,他的语气中没有过多的悲痛,反而带着些许庆幸。

    曾经裸露的皮肉已缩成浅粉色的茧,像被暴雨浸泡后又晒干的树皮,在时间的按摩下逐渐恢复了皮肤的弹性。机器带走了陈师傅的半截手指,却浇灭不了陈师傅对龙船头的热忱。如今,当陈师傅雕刻龙牙时,残缺的拇指根部总能精准抵住木料凹陷处,如同船桨嵌入桨栓般自然。他雕刻龙须的动作依旧行云流水,断指结痂处蹭过砂纸,打磨弧度丝毫不输以往的细腻。那些曾被锯齿割裂的神经末梢,在千万次木刺与木屑的摩挲中,悄然生长成新的触觉地图。

    薪火破茧:朴心琢艺与非遗传承的时代突围

    传承之困,几乎是所有非遗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陈师傅带了很多个徒弟,但是仅靠制作龙头所获的微薄收入完全不能养家糊口。短短几年,陈师傅的徒弟们相继离开,有的转行跑滴滴,有的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其实完全不怪他们,现在的订单相比以往确实少了很多。”陈师傅感慨。他深知,非遗传承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本身,更是传递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尽管陈师傅愿意倾囊相授,但是文化认同感不强、传播手段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仍然阻碍着道县龙船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好在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文化保护和宣传措施,为陈师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2024年的端午节,我们道州龙船成功挑战了‘参赛人数最多的龙舟赛(团队)’的吉尼斯世界记录。那些参赛的龙船头,有200多个都是我亲手雕的!”陈师傅骄傲地说。他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道县龙船头制作技艺一定能够薪火相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增添更多的光彩。他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和坚守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非遗文化传承中来,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采访结束后,陈师傅坐在工作室的木凳上,布满茧子的手不时摩挲着头发。“我小学没毕业就跟着师傅学手艺了,”他有些局促地搓着衣角,“普通话说不利索,也讲不来大道理,给你们添麻烦了。” 殊不知,他对道县龙头的热爱与坚守,早已完美诠释了何为大匠之心。这份真挚与执着,远比华丽的辞藻更能打动人心。陈师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深厚情感。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岁月里凿刻着道县龙船的传承印记。

    作者:肖漪 梁晴 刘钊莹 张子荷 

    指导老师:张小春 单文盛 陈安琪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289-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