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传承传统文化、守护非遗技艺的时代号召,我们以 “体验非遗魅力,传承画扇匠心” 为实践指引,借鉴 “阅读・心理课堂” 沉浸式、互动式实践模式,整合文化调研、技艺学习、创意融合等多元方法,将目光聚焦于画扇这一承载千年审美与技艺的传统工艺。希望借青春之力,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7 月 25 日,桂林航空工业学院 “非遗传承,与‘漓’同行” 实践队奔赴阳朔莫氏扇艺坊,踏入古朴的制扇空间,木香与墨香交融,老匠人专注勾勒扇面的身影,瞬间拉开学子们与画扇对话的帷幕。
从调研画扇历史脉络、地域文化渊源,到拜师学艺,亲手研磨颜料、练习扇面构图,再到尝试将现代美学、青春创意融入传统形制,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且鲜活。在一笔一墨的晕染里,在一折一绘的精巧中,学子们探寻画扇背后的文化密码,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实践的碰撞中,书写传统与现代交融、传承与创新共生的动人故事。
图为大学生们与孩子们听扇艺传承人讲解扇艺知识 周超尘 供图
活动当日,蝉声作引,大学生们牵着孩子们踏入满是精美扇作的展馆,古朴雅致的檀香纸墨味瞬间包围众人。扇艺传承人站在陈列着花鸟、山水、人物等题材扇品的乌木展架前,开启“扇艺课堂”。
从扇骨选材的苛刻考究,到扇面绘画的皴擦点染笔墨技法,再到折扇开合的微妙力学巧思与风声,传承人一一娓娓道来,将扇艺背后跨越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匠心故事化作生动话语,仿佛让竹骨纸绢呼吸。
图为大学生们在扇艺展馆里欣赏、研究各式画扇作品 杨壮 供图
踏入展馆,古雅氛围扑面而来,檀木香混着纸墨味在空气中缓缓流淌。满墙扇作如被风轻轻掀开的文化卷轴,花鸟虫草灵动欲飞、山水意境悠远若歌,笔墨间藏着匠人千锤百炼的巧思与呼吸。
身着志愿蓝马甲的大学生们瞬间被吸引,脚步不自觉放慢——他们或驻足凝视,细品扇面构图的留白与色彩冷暖的呼吸;或轻声交流,讨论一笔赭石里如何晕染出夕阳;或踮起脚尖,试图看清折扇开合时竹骨与纸绢的微妙弧度。一位女生忍不住伸手,用指腹轻触扇面边缘,仿佛想透过那一层薄薄的宣纸,感知水墨未干的温度与匠人掌心的温度;身旁的伙伴则微微弯腰,目光从扇柄滑向扇尾,连扇坠的流苏摆动都不肯放过,整个人沉浸在传统艺术最细微的呼吸里。
图为大学生们和孩子们观察在纸上专注书画创作 李国瑜 供图
从墨色调配的窍门——焦、浓、重、淡、清五阶递变,到花鸟勾勒的笔触——中锋转侧锋、藏锋又出锋的微妙提按,再到构图布局的思路——留白处让风可居、实处让墨可憩,匠人耐心讲解、示范,每一笔都饱含对画扇工艺的热爱与专注,仿佛要把岁月沉淀的温度一并递到观者掌心。
匠人指尖轻点砚台,将浓淡相宜的墨色层层晕染,先以清水破墨泛起烟青,再轻蘸赭石点染花心,仿佛在绢面上奏响无声的韵律;时而悬腕提笔,腕底似有松风鼓动,以抑扬顿挫的线条勾勒出兰草迎风之姿,叶脉间飞白留声,连花瓣上的露珠都透着灵动的光晕,仿佛下一刻就要沿扇骨滚落。
图为扇艺匠人教大学生们和孩子画扇 周超尘 供图
扇艺匠人铺展宣纸,手持狼毫,从握笔姿势、墨色调配教起:如何三指虚握、腕平掌竖,如何以清水破墨、调出五色阶。一笔中锋转侧锋,勾出兰叶柔韧;一按一提,点作雀眼灵动。
在扇艺匠人示范时,大学生们则紧盯细节,带着从匠人那学来的技巧,慢慢在扇面勾勒,让传统文化传承的种子,在这一勾一描、一笑一教中,悄然扎根生长。
图为大学生们和孩子们认真学习扇艺匠人在纸上专注书画创作 杨壮 供图
这不是普通的学习体验,而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青春行动。大学生们借暑期实践契机,成为书画艺术传承的接力者。他们不仅学习技法,更深入了解书画背后的文化内涵,计划将所学转化为后续推广传统文化的动力。通过与艺人近距离交流,打破传统书画传承的专业壁垒,让青春视角与古老艺术碰撞,为书画传承注入新活力。
从在扇艺坊里一笔一划临摹经典扇面,感受水墨韵律与构图章法,到与老艺人围坐长谈,聆听画扇从选材、制作到传承的百年故事,大学生们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传统文化传承拓宽路径。当青春力量持续涌入,古老书画艺术传承的河流,必将因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流淌得更悠远、更鲜活,让书画里的山河诗意,在新时代持续晕染开去。
扇艺匠人专注演示,手中工具在扇骨、扇面材料间穿梭,精心组装、拼接,将零散部件变为初具雏形的画扇。几位身着蓝色志愿服的大学生围站一旁,目光紧锁匠人动作,认真学习画扇制作流程,从材料裁剪、部件拼接,到整体成型,不放过每个细节。
从选料、裁剪到组装,每一步都有匠人的悉心指导。大学生们亲手操作,感受传统工艺的细腻与严谨,在一折一合、一装一嵌中,触摸历史文化的温度,让画扇制作这一非遗技艺,在青春实践里传承延续,绽放新的活力。
图为大学生们用毛笔在扇面上进行绘画创作 李国瑜 供图
大学生们端坐桌前,檀墨清香与颜料清冽交织。空白扇面如一方雪夜,静待春讯。她先以指甲轻划中线,定出构图,再取狼毫蘸赭石,破入清水,调出夕阳暖晕;又调花青,点染远山微岚。
笔锋于绢上游走,或绘花鸟虫草——翠鸟啄羽、蝶翅颤金,展现自然生机;或写山水意境——孤舟蓑笠、远寺钟声,传递文人情怀。金粉轻勾云纹,留白处让风可栖;朱砂微点樱桃,使盛夏跃出纸背。她将传统文化元素以当代配色重组,令古意在扇面重生。
图为画扇非遗传承人成果展示 周超尘 供图
这些陈列的画扇,是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它们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文化传承的 “使者”。活动中,大学生们借画扇开展文化分享,向社区居民、青少年讲解扇艺知识,让更多人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画扇从工作室走向大众视野,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古老扇艺在暑期实践里,以青春语态 “活” 起来。
从扇面绘制时,大学生们与孩子们共执画笔、以墨色晕染山河花鸟的专注,到带着画扇走进社区,围坐分享会里居民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惊叹,画扇完成了从 “创作” 到 “传播” 的跨越。每一次将画扇递给老人,听他们回忆旧时摇扇纳凉的故事;每一回向孩子展开扇面,看童真想象与传统技法碰撞出火花,都让画扇承载的文化,真正流入生活的细缝。这是青春实践与非遗传承的双向奔赴,让藏在工作室里的古老扇艺,借由一把把画扇,在夏日的风里,吹进更多人心里,续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
图为实践结束后,非遗传承人所赠送的画扇 杨壮 供图
他们一笔一划勾勒,让墨色在扇面晕染、在留白处呼吸,将“墨分五色”的千年口诀化作青春腕下的轻盈舞蹈;让传统技艺在青春创作中焕新,如夏木抽芽般舒展。这些画扇,有对自然生机的捕捉——翠鸟、鸣蝉、风荷皆跃然纸上;有对古典诗意的诠释——远山淡影、孤舟蓑笠皆含情脉脉;更饱含着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他们把敬意揉进颜料,把心跳留在笔锋。
从匠人示范,到大学生们与孩子尝试创作,每一步都凝聚着对画扇传承的期待。老艺人指尖的一提一按,像把岁月折进扇骨;大学生们俯身为孩子托腕,像把未来铺展在绢面。大学生们手持画扇的笑容,是实践成果的最佳见证,也是古老扇艺在盛夏里最明亮、最轻盈的回响。
图为参与画扇非遗传承暑期实践的人员和扇艺匠人与孩子们的合影 主办方 供图
当快门定格下合影里的笑脸,这场以画扇为纽带的传承之旅并未真正落幕。那些在扇面上落下的每一笔墨、记下的每一则技艺笔记,以及孩子们攥在手里不肯放下的半成品画扇,都是延续的开始。
未来,实践队会带着在扇艺坊里收获的匠心与热忱,将莫氏扇艺的故事讲给更多同龄人听 —— 或许是在校园分享会上展示亲手绘制的扇面,或许是通过线上平台科普画扇背后的文化脉络。而漓江畔的扇艺坊里,新一批学员或许会发现,展架上多了几把带着青春笔触的画扇,那是属于这个夏天的印记,也是非遗传承里 “新旧相接” 的生动注脚。当传统技艺始终有年轻的目光注视、有热忱的双手参与,莫氏扇艺的墨香便会像漓江的流水般,在时光里持续流淌,生生不息。
(通讯员 刘欢民 叶景桢 李国瑜 刘洪成 杨壮 )